精神文明建设
第1期
中央文明办 2018年2月5日
两位全国道德模范北京结缘引佳话
姚玉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送光明
编者按:近日,光明日报刊发通讯《两位全国道德模范北京结缘引佳话——姚玉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送光明》,讲述两位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玉峰帮助93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治愈严重白内障的温暖故事。这一新闻宛如冬日暖阳,温暖着人们的心灵,传递着人间大爱的正能量。报道刊发后引来如潮好评,产生热烈社会反响,多家网络媒体全文转载,无数网友转载留言评论,纷纷为黄院士祝福、为姚医生点赞。两位道德模范的暖心故事,展示了敬业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饱含了爱国爱家、尊德敬贤的大爱情怀,鲜明了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共鸣和行动自觉。现将该篇通讯编发,供学习借鉴。各地要深入挖掘宣传道德模范感人故事和精神内涵,让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用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姚玉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送光明
1月5日,浙江杭州。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窗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
上午9时,当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小心地给93岁的黄旭华揭开纱布时,黄老脱口而出:“太亮,太亮了!”
这时,手机铃响,有短信。“哎呀!看清楚,看清楚了。”老人万分惊喜地叫起来,“小小的字,我看清楚了,能看清楚了!”
真是喜悦啊!这次手术牵动了多少人的心!这真是冬天里,发生在两个全国道德模范间最温暖的新闻!
结缘在北京的表彰大会上
如果不是1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执意邀请黄旭华坐在自己的身边,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走近这位白发老人——全国道德模范、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我国第一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研究所名誉所长、有“中国核潜艇之父”之誉的黄旭华。
2017年11月中旬,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活动在北京举行。黄旭华作为第六届道德模范的代表之一需要上台发言。
在大会的前一天,工作人员把大字号的发言稿交给黄院士。黄院士拿到稿子,笑了笑说:“我要特大号的字,再加放大镜才能看到。”
说者无意,但有一位听者却非常有心。
他也是习总书记关心过的“全国道德模范”“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眼科主任、世界眼科界“姚氏角膜移植法”的发明者姚玉峰。
站在黄院士身边听到这句话,姚玉峰心里“咯噔”了一下:看来黄院士眼睛有问题。他想:有机会要提醒黄院士去看一下眼科。
表彰大会结束后,姚玉峰就提醒黄院士到眼科去检查一下。
“我已问过好多医生,我的白内障还能治疗吗?医生都说,您这个年龄,这种白内障,很少见。还是不做手术为好。而且,您这么大的年纪,风险太大了!”
黄院士说:“姚教授,我在《光明日报》和电视上看到过您的事迹,能否请您看看我的眼睛还有没有办法治疗?”
30年隐姓埋名遭亲人误解;30年未能看望孝敬老母有太多的遗憾。这些遗憾现在已经被国人知晓,但是,黄院士的另一个遗憾却不为人所知。
老人告诉姚玉峰:他45岁做实验的时候,总感觉眼睛很吃力。眼镜一年一副,度数越来越深,发展到后面,老花镜还要加放大镜都不大看得清楚。
“我备了很多眼镜,非常不方便。我曾问医生能否再配一个更好的眼镜。医生说不行了,眼镜的作用只能到此为止。我把字体打成最大,用高度数的老花镜,还不行,还要加上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照,才能勉强看见一些。”老人说他有一个老同事,原来也用老花镜加放大镜。两年后失明了,只能听见别人的声音,却看不到人。看到同事的经历,他感觉再这样下去,自己的科研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
习总书记和“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合影时,执意把黄旭华拉到自己的身边。面对问寒问暖的习总书记,黄旭华当时非常感动。他多么想好好地看清楚习总书记和蔼、亲切的笑容。
透过老人浑浊的眼睛,姚玉峰看到的是对光明深切的期盼。
因为没有眼科基本设备,姚玉峰用手机上的手电筒先给黄院士做了初步检查。手电筒的光照告诉他:黄院士的白内障非常严重,白内障已经发黄成棕色了。现在手术难度会很大,只能争取。
黄院士说想到杭州,请姚玉峰看。
“我愿承担一切责任”
1月2日下午,黄院士来到了杭州邵逸夫医院。检查后发现:黄院士眼睛的视力不到0.1,白内障呈棕褐色,达到五级核的硬度(白内障最硬的核)。
姚玉峰和团队商量治疗方案:按常规,如此严重的白内障,只能采用大切口摘除。这样,对于医生来说手术难度降低,风险相对小一些。但是大切口损伤大,术后视力恢复干扰因素多。尤其考虑到黄院士还非常渴望能够继续工作,大切口就不适合装入三焦人工晶体,术后阅读视力会很不理想。
可是,如果采用1.8毫米微切口的超声乳化手术,又怕核太硬,能否顺利超声乳化是个疑问。还有,超声能量大,手术损伤也会大,术后角膜水肿会明显,整个恢复期会更长。
怎么办?治疗小组讨论再三,权衡利弊,考虑到黄院士的工作愿望以及对国家的重要性,最终选择采用微切口超声乳化方案。
1月3日中午,医院组织全院大会诊。大家的一致意见是:1.黄院士是一位超高龄的患者(93周岁),心血管、肾脏系统、呼吸系统显示一些老年性的异常;2.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会术中和术后继发出血;3.全麻容易出异常,局麻手术医生压力大;4.总体需要眼科主刀医生把握。
姚玉峰非常清楚,给“国宝”级的科学家做手术,是怎样的压力!
但是,93岁高龄的黄院士依然精神矍铄,每天坚持上班,为祖国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殚精竭虑、献计献策。
想到这位倔强的老人投身我国核潜艇事业近60载,守护着大国重器,大爱无声,大智无形,但却有力有道,足以支撑起大国科技崛起的筋骨,足以挺立起民族智慧的脊梁,姚玉峰热血沸腾。作为主刀医生,他说:“黄院士选择来我们医院治疗,这是我们的荣幸,我当然也深感压力。只要做到足够仔细,防止意外是可能的。”
他决定:治疗方案采用局麻下进行白内障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三焦人工晶体植入术。
姚玉峰愿承担一切责任!
黄院士也对姚玉峰及其团队高度信任。他说,当年为了造核潜艇,周总理勉励和告诫他们三句话:周到细致,一丝不苟,万无一失。到邵逸夫医院后,他觉得这三句话是对姚玉峰团队工作的最好注脚。
老人说:“我已做好一切心理准备!”
“医生真伟大!”
1月4日早上8点20分,在麻醉科副主任周大春的监护下,姚玉峰给黄院士做手术。
正如预见的那样,黄院士的瞳孔只能散到中等大,核很硬,超声很困难。为了减少损伤,术中每个步骤都仔细再仔细,13分钟的时间,手术顺利结束。
第二天一早,姚玉峰给黄院士检查:手术远眼视力达到了0.3,角膜除了一小块水肿,其他都还透明。视力比术前预计的还要好,这让大家松了一口气。接着,姚玉峰又给黄院士的另一只眼睛做手术。
1月6日检查(第一只眼睛手术后第二天,第二只眼睛手术后第一天),黄院士左右眼的远中近视力都达到了0.6。老人看电视、看手机、看便条都清楚了。
这真是一个高难度却完美的白内障手术!
黄院士所在的研究所和科工委的领导专程来到邵逸夫医院看望黄院士,并向医院、姚玉峰团队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黄院士这一代人付出很多,任务很重。”研究所党委书记曹明江说,“今天,看到黄院士已经能自如地读书看报,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将更好地为国防事业献智献策,指导我们的工作,这既是黄老个人的幸事,也是国家的幸事。”
曹明江说:“我们将铭记姚主任为黄院士揭开纱布的那个神奇时刻,也将铭记其创造者——邵逸夫医院姚玉峰主任,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主动承担起这个手术的责任。这充分展示了姚主任的精湛医术、人格魅力和一位优秀医学科学家的担当。”
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副主任袁善谋说:“我们国家的重工事业就是依托黄院士这一批重工专家多年来隐姓埋名为国家作贡献的,这就是重工精神。我们重工人发自内心爱戴黄旭华老院士,所以由衷地感谢给黄老送光明的姚玉峰教授。”
“手术前,手机短信看不清,手术后第一天,竟然就能看得清手机短信。我非常惊奇,太神奇了。”黄院士动情地对大家说,“医生真伟大!姚医生真伟大!”
黄旭华和夫人不但赠送给姚玉峰“神医妙手”和“相逢首都是机缘,仁心感我赴邵院,妙手拨开瞳中雾,又见清澈碧云天”的题字和赋诗,还准备了一面锦旗,上书周总理当年赠给核潜艇研究团队的“周到细致,一丝不苟,万无一失”十二个字,充分表达了对姚玉峰的感谢。
欢声笑语中,黄旭华夫人李世英高兴地说:“从此我和老黄的生命上不封顶”。
“如果手术不成功,我的科研生涯将就此结束,我是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的。”黄院士一边摆弄着伴随自己20多年的眼镜、老花镜、放大镜,一边风趣地说,“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可以送进博物馆了!我还要为国家再工作20年!”
1月10日,黄院士夫妇已经平安到家。陪同的秘书给姚玉峰发来信息:“虽然从机场出来一直堵车,但黄院士兴致很高,因为他看到哪里都是明明亮亮的,眼睛好了,心情更好……”